智能门禁的发展,本质上是身份识别技术的更新迭代,密码--卡片--二维码/nfc--生物识别,每一种技术或几种技术的融合造就了一段时间内的主流门禁形式。
而目前,智能门禁已经不能以通行效率、 识别方式等门禁硬件性能来判断是否高端,软件平台的后端力量成为主要判断因素。
其实高端和低端门禁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市场需求是产品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需求造就什么样的产品。对于高端场景而言,要做到“好马配好鞍”,又该如何选择自己合适的“马鞍子”,以下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说。
要“管多深”
从门禁系统管控深度而言,管门--管人--大数据,从单纯管门到主要管控人员出入,再到目前大数据的接入,根本上来讲,分水岭是互联网门禁的出现。
对于高端楼宇场景,互联网门禁成为了前提性的选择。互联网门禁将门禁设备、人员数字化集成到云端统一管理,人员出入流程化管控,效率高、成本低。同时为门禁系统向未来的延伸,创造了必要条件。
而门禁大数据是趋势所向,也是互联网门禁的最大附加价值。在综合性的商业生态中,通过各出入口大数据可视化统计,可以作为商业资源充分化配置、租金合理化设置的有效依据。
通过对入驻各公司访客数量、人员数量的出入大数据,可作为大厦招租方案的动态数据参考,以及对不同的租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大厦行业竞争力。
当然门禁大数据的应用还远不止如此,比如突发事件的人员排查、社区安防、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关注、城市治安等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去伪存真,未来可期。
要“管多广”
从一个房间到一栋楼--园区--大型集团化企业的管控范围的拉升,需要极具张力的门禁系统才能驾驭,而这个张力也就是互联网 。
传统门禁中,主要以管理几十到几百人的独立场景为主,很显然不符合目前高端场景对人员出入的管控需求。对于高端写字楼园区而言,动辄几万~几十万人,所有的门禁设备状态监测、人员权限增删改查、管理人员层级划分等等,这也均需要互联网 门禁系统来完成。
对于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集团企业,通过统一平台可以分权分域地管理旗下各子公司,数据从下至上同步到集团公司,集团可以据此建立数字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优化集团整体的人员通行效率和体验。
要“管多宽”
“管多宽”体现在门禁周边融合能力上,从起初独立门禁系统到新系统兼容,再到周边管理系统的融合,门禁系统已经演变为以“人员通行管控”为核心的综合性管理体系。
门禁的发展经历了外国品牌主导--国内品牌崛起--国内平台成为主流的历程,老旧门禁系统的升级需要坚持“利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低升级成本,平滑过渡到新门禁系统。
因此,新系统需要具备高兼容性。
而新系统的融合性又再一次拓宽门禁系统。
人员通行场景有停车场、电梯、门禁、消防通道、安防等,以门禁系统为锚点,融合周边各系统统一管控,节省多平台操作的人工和管理成本,优化各通道衔接时间和系统响应速度,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和楼宇安全防范能力。
从整体来看,目前互联网门禁是高端场景的“标配”;而兼容性强、融合度高的互联网门禁是“高配”;在此基础上,实现大数据分析的智能门禁,成为了“顶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