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与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联合推出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课题组共回收匿名问卷2万余份。其中,19-40岁的受访者超过85%,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约占 60%。
人脸识别作为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个人隐私、安全等方面颇受争议。一起来看,这2万人对人脸看法到底如何?是否和你的态度一致?
多少人用过人脸识别?——九成以上
在问卷中,分10类场景应用对受访者进行调查,其中比较普及的有七类场景及占比是:支付转账(67.2%)、解锁解密(54.1%)、开户销户(45.26%)、交通安检(49.6%)、实名登记(47.68%)、门禁考勤(43.33%),剩余三类为政府办事(29.05%)、校园/在线教育(28.40%)、公共安全监管(26.82%)、换脸娱乐(17.41%)。
问卷数据显示,94.07%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说明人脸识别产品已经非常普及,但用户是否“好这一口”就是问题。
存在强制使用的问题吗?——存在
在这些场景下,强制使用人脸居多:交通安检(27.39%)。实名登记(26.42%) 、开户销户(25.94%)、支付转账(25.81%)、门禁考勤(21.76%)。
同时,公众更愿意使用的验证手段调查结果显示:指 纹(55.7%)、手机验证码(50.66%)和密码(48.57%),位居前三。更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的 受访者占32.98%,仅次于身份证验证(39.87%)。
这也说明,人脸识别还未被大部人接纳,究其原因,对人脸信息安全风险的顾虑成为最大的问题。
最担心的安全隐患是什么?——超6成担心“丢脸”
在调查中,受访者在安全隐患选项中,63.64%选择人脸信息泄露、54.4%选择个人行踪被持续记录、53.72%选择账户被盗刷,导致财产损失。
同时,有30.86%受访者表示,因为自己的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已经遭受过损失或隐私被侵犯。
人脸信息会怎样处理?——范围、目的、方式
面对人脸识别时, 高达82.57%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个人的人脸原始信息(如原始照片)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
具 体 到 处 理 规 则 而 言,受访者想知道采取何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收集的人脸信息安全(3 1 . 5 %);人脸识 别技术是否为第三方提供,如是则第三方是谁(26%);人脸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场景,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23.16%);查看、撤回、或删除收集的人脸信息的方式(18.61%)。
用户对人脸信息处理方式的顾虑,反映了相关行业规范、法律规范、国家标准存在不完善性和滞后性。
人脸识别如何规范?——规范、监管
问卷数据显示,受访者还是更倾向“通过 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来达成,有61.49%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占比最多。认为有必要提高人脸识别行业的进入门槛占49.87%,支持对人脸识别设 备进行检测认证占49.04%。
其实在10月1日,新版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开始实施,此规范中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目前,整体来说,人脸识别的便利性是受到认可的,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比较滞后,监管机制也不完善,人脸技术在应用层面是不成熟的。在选择验证手段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人脸识别”排在了 “指纹”“验证码”“密码”等之后,成为了当下人们不得已的“被动”选择。
从令令开门落地的案例中也说明了这一点,单纯使用人脸门禁的楼宇是没有的,反之,二维码门禁成为楼宇标配。因此,在选用人脸门禁系统的时,运营者要保障人脸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要集成多种识别方式于一体,完全尊重用户自己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通行需求,全面提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