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本地确诊病例25例、疑似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从11日至6月18日24时,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累计确诊183例,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例。
一周的时间,北京近10万名社区(村)工作者投入到7120个社区(村),通过张贴公告、上门询问、电话微信联系等多种方式开展“敲门行动”,以及大数据的支持,共计排查约70万人。通过如此高强度排查,6月18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但仍不可松懈。
谈及此波疫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说出了他的担心:新发地市场的吞吐量惊人,后续是否会出现新的爆发点现在不可知。
“未来爆发点不可知”——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如何做好精准防控,又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行呢?疫情一旦出现,又能快速响应、精确排查、有效控制。这需要针对于小区、市场、写字楼、地铁站、景区、政企单位等公共场合提高防疫能力,加强公共场所人员进出管控以及数据采集,为防疫工作做好大数据支持。
防疫现状:技术和产品具有应急性
由于疫情具有突发性和高传染性,在短时间内很难提出全面的凯时kb官网登录的解决方案。目前,很多产品或是技术方案应急推出,还存在一些技术或是算法上的不足:
1、信息化系统无针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如针对预约或是身份验证,只能临时推出临时电子码或是纸质凭证,这些信息无法被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自动识别,只能凭借肉眼检查,且无法对人员是否具备进入本区域的权限做更进一步识别。效率低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2、安防设施不具备非接触特性:诸如电梯、门禁、闸机等公共通行设备设施,大多采用接触式的操作,而相对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又需要摘掉口罩,存在严重的交叉感染的风险。
3、大数据采集体系亟待优化:北京疫情动用10万社区工作者以“敲门”的方式排查7120个社区(村),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如果建立公共场所进出信息采集体系,疫情爆发后可以迅速排查出具体区域任何时间段有多少人出入,进行针对性排查。而目前很多公共场合会出现无数据可用、可查的情况,比如农贸市场、景区、写字楼和小区等。
具备长效的防疫能力
企事业园区/写字楼/小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需要具备长效防疫能力。通过与现有的oa/bpm系统对接,使得现有业务系统无需升级即可具备防疫安全特性,再结合智能硬件,实现线上预约、防疫检测、自动身份识别、无接触通行、出入数据采集等功能,从而大幅提升管控效率和降低复工复产的防控成本。
1、预约通行
预约通行:针对每日早晚高峰的地铁站点、假日期间的景区、政企单位高峰期均可采用预约通行技术,用户提前预约,现场使用预约码自动验证预约身份,实现高峰人流管控、防疫登记、大数据采集等功能。
线上预约:针对不同场景的分流上班、分流就餐等管控要求,实现线上预约,自助验证,自动防疫安全检测和记录。
2、无接触通行
无论是卡片、手机二维码、nfc智能识别终端,均使用先进的近场通讯技术,可以远距离感应,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实现通行。(虽然人脸身份识别也可以实现无接触通行,但是由于需要取下口罩才能识别成功,建议疫情期间谨慎使用。)
3、无接触乘梯
无接触电梯按键模拟系统:通过在原有的梯控上对接无接触电梯按键模拟系统,模拟传统按键动作,只需要“凌空一指”就能完成乘梯动作。实现低成本梯控升级,满足无接触乘梯的防疫安全需求。
无接触二维码刷卡梯控:电梯轿厢内外均安装二维码/卡片读头,通过扫码和刷卡,来控制电梯运行。
无接触电梯联动:智能门禁与梯控系统对接,实现联动效果,在进入门禁的同时,系统已自动完成呼梯操作,用户进入轿厢也无需按键,梯控系统根据用户授权信息,直接送达指定楼层。
4、大数据信息采集
任何出入、预约信息均通过智能硬件传输到云端储存,在非常时期,这些信息将作为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支持,政府、警方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高效排查、锁定相应人员。
在社会已经全面复工复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做到疫情精准防控,人员收放自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一套具备长效能力的防疫安全管控凯时kb官网登录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防疫期间的人员预约分流、身份确认、公共安防(门禁、闸机、乘梯)设备的防疫安全问题。在方案推行的过程中,还要在不影响公共场所现有业务系统的情况下,让其具备防疫安全特性,在提升防疫效率和可靠性的同时大幅降低防疫防控的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