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技术不断的更新迭代,让人脸门禁在2000年左右进入人们视野中,由于它具有高智能化、易采集和无需携带任何身份凭证的优点而备受追捧。手机的人脸解锁、微信/支付宝扫脸支付我们都已经喜闻乐见,这次疫情又将人脸门禁这种无接触式的身份识别方式推到风口浪尖,很多商家也随即推出了口罩人脸识别,声称准确率达到多高的等级,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画一个问号。虽然人脸识别在现代双目红外识别和3d识别技术的加持下,识别的准确率和安全性越来越高,但是它的原理并没有改变,当人脸68个特征(未遮挡)被口罩遮挡多半后,可以采集到的有效特征信息少之又少,识别的准确率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人脸门禁的核心技术是人脸识别,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图像并识别图像内的人脸,再进入图形预处理阶段,将人脸图像区裁剪并做处理,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特征提前的计算量,再按特点算法进行特征提前与提前录入的特征做比对,从而给出人脸识别的结果,决定人员的出入。这个结果是建立在“置信度”的基础上,这点非常重要,人脸比对的核心是特征信息(一组字符串)的比对,同一人在同1秒内采集的几张照片特征值也几乎不会100%相同,比对算法最终用80%或是76%的可能为同一个人来标识结果,其中的80%或76%为置信度。换句话说,人脸识别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准确率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100%。
知道人脸识别的原理,人脸门禁的前世今生就一目了然。从前世到今生,是人脸识别置信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拒检率(系统认为“你”不是[你], [你]是指存在特征库中的人脸信息)和误识率(系统任务“他”是[你])不断降低的过程,也是安全性不断提高的过程。看到这里,很多人对文章开头小令老师的顾虑可能找到了答案,人脸识别所有的拒捡率、误识率都是基于“置信度”这一前提,置信度越高,检测条件越严苛,只有置信度一致的前提下,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才有意义。